Sunday, August 28, 2005

难忘的小英子:《城南旧事》


北京度过的25年可以说是我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脚下的毛驴,以及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这些都给了我不尽的创作灵感。
--林海音  

我被小说《城南旧事》中那种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动了,整部小说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
--吴贻弓 


二十年代的老北京。纷乱的世象和小英子那双美丽明亮而又纯真好奇的眼睛。 她所遇到的每个人也许都很平凡,却在那双幼稚单纯的眼睛里清晰地折射出不平凡的印象。这些印象往往被大人们的世故和麻木模糊了。

英子的童年应该是简单和快乐的,就象电影里面让我着迷甚至感动的儿歌,还有小英子动情地朗诵给爸妈听的课文《我们看海去》:

我们看海去!
我们看海去!
蓝色的大海上,
扬着白色的帆,
金红的太阳,
从海上升起来,
照到海面,
照到船头。
我们看海去!
我们看海去!

简单稚气的句子,却充满无穷的想象和向往。人生不就是浩瀚的大海吗?大海有一望无际的辽阔,宁静的母亲般的温柔,可是也有险恶的风浪,处处诡异的暗礁。小英子的童年,交织着那颗童心渴望却难以理解和承受的世界:一个没有父母之爱的小伙伴妞儿,一个疯了的的被镇压学生的妻子秀贞,一个被生活所逼的无名的小偷,还有和自己朝夕相处的思念孩子的乳母宋妈。所有人的对生活的希望都最终在残酷的现实中破灭了。小英子凭着自己的直觉和好奇试图了解和关心这些周围的人,却在无意中或多或少地促成了悲剧的发生。小英子偶然发现妞儿就是秀贞的女儿,娘儿俩却在当夜的暴风雨里惨死在火车轮下; 小英子和小偷交了朋友,听他讲故事,却无意地给暗探泄露了线索,使想供弟弟读书以后出人头地的小偷锒铛入狱;宋妈抛下自己的儿女、家庭,到英子家当佣人赚钱养活在乡下的丈夫和孩子, 后来才发现她的儿子小栓子早死了,她的女儿也不知被好赌的丈夫卖到了什么地方…然而小英子至多只是一个热心的旁观者,社会本身才是制造悲剧的机器。电影并没有去可以渲染悲剧的气氛,而只是把淡淡的悲伤融入到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中。

在废弃的荒园子里,小英子和小偷聊天,说她没有见过海,分不清海跟天,所以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正因为如此,她不会用世俗的眼光去简单地判断,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探索。当大家都用幸灾乐祸或者仇视的眼睛看着被抓到的小偷时,小英子的眼里却含着眼泪。英子的爸爸是进步的知识分子,他喜欢书和花鸟,喜爱进步的学生。爸爸的死结束了小英子无忧无虑的童年,也结束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当她一个人去医院探望患临终前的爸爸时,甜甜的笑意和又仿佛预感到什么似的害怕,让人心生爱怜,真希望能替她将一切美好留住。大海毕竟是无情的,它带走它想带走的一切。在埋葬爸爸的北京郊外的墓地旁,在洒满秋叶的小路上,宋妈被她乡下的丈夫用小毛驴驮走了。在悠缓的送别歌中,英子惆怅地望着宋妈的背影,一切似乎都永远地离她而去了……

虽然时代会有不同,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拥有的相似的童年和观察这个还很陌生的世界的眼睛,只不过不是每个人都会去拾起那些记忆。


^^^^^^^^^^^^^^^^^^^^^^^^^^^^^^^^^^^^^^^^^^^^^^^^
^^^^^^^^^^^^^^^^^^^^^^^^^^^^^^^^^^^^^^^^^^^^^^^^
另附谢见积文:

在电影《城南旧事》中,选用了两首20年代的歌曲作为插曲。一首是艺术家李叔同(1880——1942)采用外国音乐家创作的歌曲旋律,重新填词的《握别》(亦称《送别》,另一首是音乐家黎锦晖(1891——1967)创作的儿童歌曲《麻雀与小孩》。

这两首歌曲,都曾在20年代流传于全国的学堂。《城南旧事》中用它们作插曲,确是增添了影片的时代感。《麻雀与小孩》出现在英子上学之初,歌中唱出的小孩与小麻雀的问与答,表现麻雀等“母亲”觅食归来的急切情景,在影片烘托出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心灵。而《握别》在内容情调上,又是深沉、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交织,与《麻雀与小孩》形成对比,在影片情节、人物性格的发展上,起到了以声相助,托景传情的作用。

《握别》的歌词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支歌曲第一次出现在“偷儿”的弟弟毕业时,第二次出现在英子即将结束小学生活时。这首歌曲,既配合了具体的故事情节,又与影片中生死别离的人物关系线索编织在一体,成为点化立意的“警句”,加强了影片的艺术魅力。

为这部影片谱写音乐的作曲家吕其明,在第二次出现《握别》的歌声后,接上由管弦乐队奏出的《握别》的音调,则又起到了引深其意、衔接其情的效能,给人以回味不尽之感。

1982年拍摄的《城南旧事》,正是插曲作者李叔同逝世40周年,黎锦晖逝世15周年。李叔同是把欧洲、日本近代音乐引入我国的先驱之一。他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1905年至1910年,他留学日本,在东京学习绘画兼修音乐。回国后,致力于艺术教育事业,曾先后在杭州、南京的师范学校任美术和音乐教员。著名音乐家、美术家丰子恺等,均出自李叔同门下。李叔同还编过《春秋》、《早秋》等歌曲,并选用外国歌曲的旋律填新词,成为我国“五四”前夕学堂乐歌的奠基人之一。李叔同的艺术教育生涯,在1918年出家为僧时结束。他出家后的法名为演音、号弘一。浙江、闽南一带的人们都称他为“弘一法师”。他为僧时生活过的地方,如福建惠安净峰寺、泉州的开元寺和清源山,至今还存有李叔同题字、题诗的墨迹和镌刻。

黎锦晖是湖南湘潭人,从小酷爱民间乐团的活动,开始学习音乐。在20年代创作了许多广为流传的优秀儿童作品。计有《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明月之夜》《小小画家》等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首儿童歌曲。这些作品,大都有鲜明的儿童艺术特点,宣扬了“五四”运动所提倡的进步思想;同时,也富有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为现代音乐史专家所肯定。

重看《城南旧事》。感慨时光悠悠,写下此篇小文,也算是对“昨日”的一个怀旧之思吧。旧事难忘,旧情难断,此心如水,此心悠然。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