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22, 2005

汉代制度纲要

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首先讲制度必须和人事相配合.制度是表, 人事是里,制度因应人事的变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比如人事由那些因素决定, 自身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如何与制度相适应等等.研究政治牵涉到历史, 文化, 地理,权利, 资源,以及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 因此任何简单武断的结论必不可靠.从制度看人事, 虽然可以略知一二, 但毕竟是窥斑见豹.钱穆承认本书专讲制度已不容易, 且不论其它。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多沿袭汉制, 汉制奠定于武帝时期, 在此提纲如下:
(1) 皇权和相权的划分;皇帝只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宰相是实际的政府首脑,且宰相没有世袭.从武帝始废除封侯拜相,使相权不由某一阶级所垄断.这种非君主专制独裁的先进政治, 两千多年前就在中国实际确立了, 非常接近现代的君主立宪制.可惜!由于没有宪法的保证,皇权可以干涉甚至取代相权,使得这种开明政治的传统没有得到健康的发展.中国历史上大部分的政治动荡和兴衰更替都和皇权和相权的划分有关.如果遇到汉武帝,唐太宗这样雄才大略的明君圣主,固然是天下大幸,然尔等毕竟是中国帝王谱系中的凤毛麟角.这种制度的缺陷,到汉武帝死后皇室与外廷的争斗就已表现出来,以至王莽(皇室内的司马大将军)代汉而兴.这个大问题恶化发展到明朝朱元樟的废相,皇帝专权,以至黑暗的宦官政治,成了中国政治的恶梦终结.

(2) 郡县制度;郡太守和九卿平级, 官级少,升转灵活是汉制的特点.废除了封建的世袭贵族, 造就了一个平铺的社会结构.由此看来,中国其实很早就是平等的社会.除去元清的部族特权,中国传统节制资本和特权的政策基本从汉延续至清.这种制度,自有其利弊.其利是它形成较稳定的社会结构,不容易形成地方或者诸侯割剧,有效的减少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相较于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 这种平铺结构更容易由中央集权并管理,适应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地域丰富的大帝国.其弊是它形成一种缺乏力量的散漫的社会组织,近代有人批评中国人"一盘散沙",大概和此有关.另一重要的制度是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且必须是外地人(郎,官),而以下的辅助官员(吏)都是本地人.一方面避免地方政府陷入地方性,另一方面促进各地方的经济和文化的融合,实现真正的大一统.

(3) 选举和文官制度.以贾谊陈政事疏(一称《治安策》,贾谊系统地阐 述自己治国主张。他在文中驳斥了“天下已安已治”的观点,从多个 方面指陈社会现时危机和潜在隐患)和董仲舒天人三策为理论基础(董仲舒把“天”人格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人是为了体现天意被创造出来的。天与人有一种相互感应的关系,天对人起着绝对作用,而人的行为也可以影响天。进一步,董仲舒认为君主是天的代表,受命于天。天现祥瑞是在表彰帝王;而灾异则是谴责之意。政治上的过失是灾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武帝时期设立的郡国孝廉和五经博士的制度,逐渐从贵族,军人,商人组合的政府,转变为以士人为主的政府.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由哲学家治国的梦想, 其实从中国汉朝开始已经在相当的程度上由知识分子阶层实现了, 这是中国政治文化值得骄傲的成就.士人政治的卓越成效,使得即使外族入侵和统治中国时,也不得不学习沿用中国本来的制度和人才,这是中国文化能延续发展至今的重要因素.然而反面的问题也很多.其一是教育直接和政治结合, “学而优则仕”, 造成教育的功利性和不独立.政治的导向性造成中国人在其它学术领域,如科学和工程方面,发展缓慢.董仲舒倡导的"独尊儒术,废黜百家"更是使思想僵化,害人不浅.其二是虽然不是必然,事实上由于费用的昂贵, 学问和书本成为变相的独特的资本,为一定的社会阶层所垄断,形成了世族(书香)门第,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

总结:武帝锐意改革,诸多制度沿袭千年,实堪彪炳史册。其次任何制度利弊,依赖于当时的现实。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